用户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
47

主题

49

帖子

875

积分

高级会员

Rank: 4

积分
875
发表于 2017-3-9 18:39:46

对于情报数据的处理,从日常工作来看,数据及情报的收集工作占了大部分时间。这个包含跟上下游供应链以及跨部门的沟通。例如,一个采购人员应该去生产线,去分析每家供应商的生产质量水平,产能如何,优秀的工厂和二线工厂的生产周期区别,哪里的原材料采购价格最低,运输时长较短、运输成本稳定。一般来讲,这样的一条情报能使用一到三年。

  虽然数据性不强,但这些情报价值十分高。讲数据挖掘不如讲是情报挖掘,情报挖掘才能够为电商企业提供真正生产力级的支持,如果情报挖掘都没做好,就想把它数字化和量化,有点操之过急。

  举个夸张的例子,当一个品牌商拥有20万家生产厂商无从选择时,为了找一个与需求相匹配的生产企业,才需要建立一个大数据模型,进行筛选。而现在只需情报先行,当规模达到一定程度难以进行决策时,才使用数据挖掘技术。

  的确,大数据的应用要渗透到中国的电商企业内部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
  而营销领域则完全不一样,市场营销的数据模型已经成熟,而互联网又带给电商企业足够多的信息源,大数据的应用已经可以直接给决策层提供建议。

  以淘宝某原创女装品牌为例,他们会每天花费500~1000元做情报挖掘,这个cost已经相当的高了,甚至跟某些公司用于百度投放的日消耗相近。他们有专门的情报收集人员,根据数据魔方、量子恒道、CRM系统分析数据,再把这些信息结合辅助最基本的经营决策,考虑下一款新商品款式如何,基于对老会员的购买分析及需求分析,是否需要拓展新类目等等。

  比如,当其有50件商品、100万现金时,究竟应该怎么安排生产?情报挖掘人员会提醒决策层,这其中有2件爆款、6件长尾、2件滞销品,甚至可以提出 对各款商品的补货、清仓建议,从而进行价格调整,页面展示位置调整,push调整等一系列后续动作。从系统中取得所需数据并不困难,但数据需要进一步拼接,再去思考各个数据之间的因果联系。

  通俗来理解,商业领域中的情报分析,就是商业逻辑。

  “情报支持的是对商业逻辑的理解,而数据支持的是对商业情报的处理能力。”我们认为必须要先做情报挖掘,再做数据挖掘。如果情报没做好,相当于对商业逻辑的理解没达标,指望着数据直接讲清商业逻辑,有些痴人说梦。

  数据无法替代商业逻辑

  大数据需要在量化数据的基础上,加上商业逻辑,才能帮助电商企业做全局性、系统性的决策。排除一系列不可控因素,把结论和实际情况进行剥离,在一个理想状态下的模型,只是数学专家给出的结论。

  大数据的核心是融入商业逻辑。在商业逻辑里必须先懂市场,懂某个领域的消费者真正诉求的变化;其次要懂行业,包括行业的特征、要求和规则;最后才是懂企业运营,把多个支持模块 、资源有序地整合起来,从而共同创造价值。

  在这些都具备的情况下,再用量化的数据适度辅佐决策,在商业逻辑的主导下,真正发挥量化数据的作用。

  “缺乏这个商业逻辑之本,那量化数据就是天马行空的东西。”我们把商业逻辑看成真正需要解决的难题,因行业不同、企业不同、类目不同、时机不同,商业逻辑都会有所变化,这是一种动态平衡的艺术和哲学。虽然数据不能代替商业逻辑,但是数据可以修正、调整商业逻辑。“一个决策的产生,要靠部分数据、部分商业经验、部分商业直觉。”

  说到这儿,就涉及数据分层。根据经验判断,越是偏宏观战略层面的数据,实用性越高,越是偏微观细小的数据,不确定性越高。因为宏观的决策很大,大到细小的影响起不了作用,而微观的决策恰恰相反。

  比如纽约时报在2014年进行“去纸化”向“线上订阅”的转型过程中,面对不同设备、不同介质、不同时段的定价,以及培养用户习惯而赠送的免费渠道、免费数量。

  再比如,整个行业规模如何,市场增长力如何,本身是多样本的综合数据,每一个样本的影响都只占一部分。而一旦到微观层面,比如广告用的颜色、打折力度大小、满减的额度,某一项的数据会起决定作用,这样如今多数商家更相信A/B testing等更多形式,去相信数据研判和自身商业逻辑的结合。

  我们认为“宏观层面多看看数据,辅以经验;微观层面多谈谈经验,辅以数据”,相结合的内容才对电商企业有价值。

  回归商业的本质,数据只不过是业务的副产物,业务系统好,一般情况下数据系统不会太差。如果本末倒置,数据系统好但业务系统差,结果会发现数据系统产生的数据内容都没法进行有效的积累与使用。

  这并不是打脸说数据不重要,但请不要迷信,因为数据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,就如股票市场出现MACD金叉背离,可能也会下跌一样。商业决策的风险是多数企业无法承受的,企业需要通过丰富的数据维度和数据内容,回归商业逻辑,进行企业决策。

  总之通过大数据去挖掘、展现自身的商业价值,并进行决策,是需要科学严谨的筹划和储备的,而不是随大流的跟风,毕竟耗时耗力也是企业成本,这不是闹着玩。


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
发表于 2017-4-24 18:58:49
辛苦了,请继续努力发好帖!
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
值得收藏
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
我觉得挺好的,大家的看法呢
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
发表于 2017-6-30 18:03:24
好帖子不顶不行
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
做个记号,下次好找!
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
发表于 2017-7-18 12:48:33
看后有点感悟了,谢谢
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
发表于 2018-2-20 16:29:08
要顶的啊,楼主辛苦了
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
发表于 2020-4-17 20:59:53
能让大家受益,真不错,为楼主点赞!
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
发表于 2020-4-20 05:48:01
有空一起交流一下
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
1234下一页
发新帖